圖片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食物環境衛生署、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行山時遇到野豬不知怎麼辦? 6 種應付野生動物方法 附出沒地點
1. 野豬-應避則避
秋季是野豬活躍的季節,在城門、元朗等地的水塘與密林區,都會有野豬群居。野豬跟大部分野生動物一樣晝伏夜出,覓食時間都在黃昏以後,甚少出沒於行山徑上,對遠足人士不會構成威脅。野豬長有獠牙,體重可達二百公斤,攻擊力強,一旦遇上小野豬覓食,不要發聲引起牠們注意,更不要掟石攻擊,因為野豬父母可能都在附近,激怒野豬,後果自負。
「野豬徑」有冇野豬
港島柏架山道大風坳附近有條山腰小徑名為「野豬徑」,英文名稱卻叫做「Boa Vista」,是一條易行的樹蔭路,卻不曾聽聞有野豬或大蛇出沒。但大概隨着港島高密度發展,野生動物都已絕跡半山區了。
常見地點:九龍水塘、八仙嶺、飛鵝山
2. 馬騮-勿拿食物招搖
不說不知,今天我們在金山和城門水塘一帶遇到的馬騮,原來並非香港「原居民」,這些非本地品種的長尾獼猴,據說是1950年代被村民放生後大量繁殖的後代。隨着政府立例禁止餵飼猴子,市民和馬騮都受到相當的「教育」,不再隨便向遊人討食物,但為安全起見,大家還是遠觀為妙。
猴擒
切勿帶超市膠袋同行,甚具精明眼的猴群,善於辨認各種食物包裝紙,進入金山郊野公園和城門水塘之前,遊人應先自行吃飽,非不得已,不要拿出任何食物引起馬騮遐想。喝樽裝水倒是沒問題,但果汁和汽水也有被掠奪的危險。
常見行山地點:金山、城門水塘
3. 蜜蜂--宜穿淺色衣物
除了樹丫,蜂巢還可能出現於較矮小的灌木叢之中,如發現蜂巢,或聽到轟轟蜂鳴,應繞道而行。淺色光滑的衣物不但能防蚊,對蜂類也有類似效用,能避免蚊群注意和攻擊。
若在山路上遇上兩三隻黃蜂在身邊糾纏,千萬別揮動雙手或以行山杖反擊,應不加理會如常前進。如遇不幸惹來蜂群連環追捕,應立即逃跑,並用衣物遮擋、保護頭和頸。
處理方法
如被蜂螫,不要擠壓傷口,因為這樣會使毒素擠入體內,應以小鉗或硬物從側刮出蜂刺。用冷水濕透毛巾敷在傷口,能減輕腫痛。嚴重的螫傷,應盡快送往醫院。
意外事件:去年於大嶼山鳳鳯徑,疑有山友因動作太大而被一群蜜蜂攻擊,最後 6 名山友遭螫傷,其中 4 人送院治理。
4. 惡狗 以靜制動
你怕狗嗎?傳說狗能嗅出途人驚慌的氣息,即是說,愈怕狗的人,愈容易受襲。走過郊區鄉村,遇上狗隻攔路時,最好的方法是以靜制動,別要跟牠四眼交投,與隊友貼近而行,保持昂首闊步。很多時鄉村的看門狗只是向路過的人狂吠示威,若顯得怯或轉身逃跑,牠只會吠得更兇。
被狗追
當數隻流浪惡狗毫無顧忌地發狂向你奔過來時,必定甚有把握要將你擊倒,如手上沒有武器,請不要遲疑,立即掉頭走!如手上有行山杖或水樽等,可以向狗隻的鼻尖作攻擊。隊員的行動最緊要一致,別丟下領隊一個與惡犬獨鬥!
常見行山地點:圓墩郊遊徑、油塘石礦場
5. 蛇咬-不宜莽動
蛇類活躍於早、深秋以及雨過天青的時段。不過,山邊的道路工程,可能影響動物寄生環境,將蛇從蛇窩迫出來。如果在草叢離遠發現蛇的蹤影,不宜莽動,只要靜靜觀察牠離開的方向,然後再上路便不成問題。蛇一般都較害怕人類,更不會胡亂攻擊,別以行山杖篤蛇,以防「打蛇隨棍上」。
處理蛇咬
本地帶毒蛇類不多,但若被蛇咬,應保持鎮定,以彈性繃帶,緊緊包紮傷口,迅速求助。記着蛇的形狀、顏色及特徵,有助醫護進行診治。
意外事件:早年於馬鞍山至西貢的石澗中,曾有女山友被 20 呎巨蟒咬傷,幸其最後被制服。
6. 牛屎與牛 -- 毋須大驚小怪
有牛的地方,就有牛屎。
在元朗錦田、西貢,以至大嶼山,都可發現牛隻蹤跡。這些看似悠悠閒的老牛,有黃牛也有水牛,大多是被村民遺棄、天生天養的流浪牛。現時全港流浪牛的數字估計約有一千頭,漁護署持續監察牛隻的數目,以解決流浪牛對市民(特別是當區居民和道路使用者)造成的滋擾。香港有少數善心人,出錢出力挽救面臨人道毀滅的耕牛和流浪牛,自資開設收容所,更不時義務清理牛屎。
如何應付
上述地區的郊遊徑上,經常可以見到新鮮程度各有不同的牛屎,其實只要稍加注意就不會誤中地雷,假如不幸踩中,也不要大驚小怪。需要留意的是,牛屎可能影響了鞋底的防滑度,要是再滑倒在牛屎上就不好了,所以,必要時請執拾樹枝清理中招的鞋底。
常見行山地點:塔門、城門水塘、西貢牛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