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GY、C|圖片來源:《中居正広の金曜日のスマイルたちへ》
日本醫生的最強正確飲食法
節目組找來非常關注健康同美容嘅100位主婦做問卷調查,將7個飲食新常識按「震驚度」排列順序,睇睇你嘅飲食習慣有冇出錯!
第7位:1日食幾多隻雞蛋都冇問題!
平時大家食膽固醇高嘅食物時,都會「一嚿起兩嚿止」,怕食得太多,會令膽固醇值上升,並可能引致心肌梗塞同中風。但醫生話,原來呢啲膽固醇高嘅食物,例如雞蛋,其實係食幾多隻都冇問題㗎!
體內嘅膽固醇有80%-90%係由肝臟製造,而肝臟係會自行調整分泌量。如果體內(血液中)有好多膽固醇進入嘅話,肝臟就會減少製造膽固醇;同樣地,如果體內(血液中)冇膽固醇進入嘅話,肝臟就會自行製造膽固醇。
對雞蛋嘅誤會源於兔仔?!
1913年,俄羅斯進行咗一個動物實驗,實驗中餵飼白兔食膽固醇,用以測試對身體嘅影響。而白兔的確因為大動脈有膽固醇殘留,所以出現動脈硬化。
牧田醫生就話,因為白兔係唔會食含有膽固醇嘅食物,用草食動物嚟做嘅實驗,並不可套用到人類上!
牧田醫生仲話,一日食十隻雞蛋都冇問題,因為雞蛋中含有豐富嘅蛋白質、維他命同礦物質,係非常有營養嘅食物。而且雞蛋仲可以預防「生活習慣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高尿酸血症等症狀)。
1970年代,因為小孩偏食嘅問題,於是出現咗「三角食法」,希望令小孩吸收到均衡營養。此外,日本飲食文化中,認為一直只係食同一樣嘢,係屬於不禮貌嘅行為,覺得要平均咁每樣都食先啱。醫生就話,其實呢種食法並冇醫學根據!
第一啖就食含碳水化合物(糖分)嘅食物,血糖值就會急劇上升,而且會容易變得肥胖,使身體負擔大增。仲有一點就係食飯時,若配合味道濃郁嘅餸汁,進食時,飯量會無意識地增加。
重點是食用次序
2017年美國塔夫斯大學曾進行研究,測試邊一種食材同碳水化合物一齊食,先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值,用於實驗嘅分別為碳水化合物+食物纖維(蔬菜),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肉類)。
研究結果顯示,蛋白質比食物纖維更能降低血糖值。進食時,先食蛋白質食物,之後再食碳水化合物(糖分)食物會比較好。因為蛋白質食物需要4-5小時消化,會較遲先至消化到碳水化合物(糖分),所以血糖值就唔會上升得過多。
醫生指最好嘅食法係,食完蛋白質食物,等3分鐘後,先好食碳水化合物(糖分),咁就可以有效降低糖分嘅吸收。
關於油的減肥疑問
原來比起普普通通嘅白飯,好多材料嘅炒飯反而更唔容易肥。因為炒飯被攝入體內後,喺變成葡萄糖時,都會因有油分作為coating,而減慢咗葡萄糖嘅吸收,變相冇咁容易致肥。
醫生又指,最近有新研究顯示出,骨膠原喺進入身體後,唔會100%分解成胺基酸,有一小部分會變成稱為「肽」嘅狀態。呢種狀態屬於變成胺基酸前嘅一個形態,比一般骨膠原更容易被體內吸收,對於美容及健康都有唔錯嘅功效。
麵包、意粉都係由小麥粉製成,亦即係碳水化合物(糖分)嘅一種,食得太多不利減肥。但紅酒就有效抑制食完麵包/意粉後血糖值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