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onki(原文刊於《新假期》雜誌1113期)|圖片來源:onki、生活館KidsClub|special thanks:Leica
錦田好去處|帶孩子落田種米當假日農夫!走進生活館 Kids Club 體驗本地農耕生活
農夫手裡理應拿著鋤頭開墾耕種,偏在香港,農夫卻要拿起橫額與推土車抗爭,只為保護世代傳承的農村耕地。摘去鮮花種出大廈,香港的城市發展沒有長遠計劃,最後犧牲被邊緣化的鄉郊農民。
但在本土意識抬頭下,不單有人提倡香港人食香港菜,也愈來愈多香港年輕人或投身耕種或從事食農教育,而留港參加親子活動不再是各種興趣班,而是可以離開高壓城市的日常,不再離地親近鄉郊大自然。
香港尚有這方漂亮水土
生活在香港幾十年,從未到過錦上路,也不曾看過這片種滿各式農作物的花團錦簇的田野,在前往生活館的途上,在看到大帽山下田野中遺世獨立的白色農舍時,心頭有一種感動:原來香港還有這方漂亮的水土。
位於元朗八鄉錦上路清潭路的「生活Kids Club」在2018年成立,透過不同的食農教育活動,讓家長及小朋友可以共同享受大自然環境,先後在這片土地舉行了親子種米班、蘿蔔耕種工作坊及鹽鹵豆腐製作班,在沒啥宣傳下,「Kids Club」的活動常火速爆滿,創辦人之一的Kitty認為親子活動是靠家長口耳相傳,慢慢建立了一個社區團體,凝聚一班志同道合的人,有時家長更會提出有趣的意見,比小朋友還要投入。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讓孩子們與田一起長大,探索人、食物和土地的關係。」
Kids Club 創辦人 kitty
成功的食農教育要改變的並不是小朋友,而是家長的想法,「開始Kids Club前有到其他休閒農場取經,很可惜,絕大部分都是消費向的主題公園,只是讓小朋友去放電,家長們翹埋雙手玩手機。老遠來到,花了一整天在農田,既沒學到種植之餘,也失卻與大自然交流、親子交流的意義。」
從事教育多年的Kitty說,「與其説要想辦法去引發小朋友的興趣,倒不如去觀察小朋友對甚麼有興趣,當他們的需要被看到及滿足到,建立好信仼和歸屬感,小朋友自然會有動力去做。」在這裡很強調家長身教,與小朋友一起落手做,由下種發芽生長收割到食用,一步一腳印地教授,小朋友會見證到食物與時令、天氣的關係,也會學懂努力也未必會成功獲得收成,這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秋冬蘿蔔耕種X蘿蔔糕製作工作坊】
蘿蔔共有4次的工作坊,由下種耕種除蟲收割,再由導師教授製作蘿蔔糕。
他們更會跟其他團體、附近農友合作,連結土地及擅用周圍的資源,復興傳統工藝,例如與鹽田梓搞豆腐工作坊。
生活應有不同選擇和可能性
今年「Kids Club」有個很大膽的嘗試,把傳統節氣編成一年性體驗班,交由於19年開始擔任稻米班導師Jimmy負責,「節氣其實跟農業、土地有緊密的扣連,家人會聚在一起預備及過節,不單是一種傳承,應節食品也講求不時不吃。」首堂3小時的節氣體驗班就是關於春節,小時候老家在粉嶺耕作養豬,他教授的應節食物帶有濃濃傳統鄉土味。
「我家私房菜譜年糕是鹹的!這種傳統順德鹹年糕以糯米加粘米粉做成,我特別改良成加入冬菇木耳花生取代臘腸臘肉,做出素食變奏版。」體驗班還有教授黑糖年糕及剪紙寫揮春,讓小朋友認識節日相關的知識,計劃中還會舉行端午糉、中秋節月餅及冬至盤菜的體驗班,也打算再舉行反應不俗的八鄉在野藝術生活節,諗頭多多。
Jenny的心願是希望可以讓低收入家庭可以來到Kids Club,讓長年在狹小空間下生活的小朋友可以在廣闊的田野奔跑,不被現實中劏房侷限想像和感知。 問Jenny:十年之後生活館會是怎樣?「我覺得不去想未來會令到現在過得更有趣。當下我會繼續發夢,在跌宕的現實世界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夢想。」
生活館-生活Kids Club
地址:元朗八鄉錦上路清潭路
網址:SangWoodKidsClub
備註:部分為資料圖片,疫情下留意需遵守防疫措施、保持社交距離及戴上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