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肉飯 vs 牛肉丼
牛肉飯及牛肉丼其實都是將牛肉放在飯面,但只要將「飯」字轉為日本的「丼」字,隨即令感覺提升,猶如把茶餐廳菜式搖身一變成為日本餐廳的料理。
2. 古早味蛋糕 vs 雪芳蛋糕
近年古早味蛋糕店開到成行成市,每一間店都打著「古早」旗號,售賣各種口味的海綿蛋糕,但其實食落與普通雪芳蛋糕並無太大差別,價錢卻由幾蚊升至幾十蚊不等。
3. 分開上的漢堡包 vs All Day Breakfast
漢堡包的基本材料有麵包、生菜、漢堡扒、蕃茄、蘑菇等,而早年興起的All Day Breakfast全日早餐,當中包含的食物其實與一個分開上的漢堡包無異,而有些咖啡店卻會將All Day Breakfast的售價定至近百元。
4. 飯糰 vs 御結
以往港人一向習慣用「飯糰」代表用飯包著不同食材的食物,而自稱一間日式飯糰連鎖店加盟香港後,飯糰就突然改為日本叫法的「御結」,雖然售價可能未有其他食物般上升幾倍,但亦可證明將食物改用日本名的確會令消費者有不一樣的感覺。
5. Omakase vs 壽司
近年Omakase廚師發辦在香港十分流行,主要由日本主廚在食客面前即握壽司,不過每件壽司的售價就升到近百元一件。除了壽司變 Omakase 外,亦有網民指廚師發辦其實與茶餐廳的是日精選、是日餐湯等差不多,但也有人反駁指 Omakase 跟一般壽司店分別極大,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6. 豬肉 vs 豚肉
豚肉其實與豬肉使用相同的原材料,奈何每次講豬肉時,不少人可能都會首先聯想到街市的豬肉檔,而改為叫「豚肉」的話,可能就會認為在日本超市才能購買,果然日本名會令人有更多遐想。除了豬肉及豚肉分別之外,也有網民笑言「豬肉佬」都升級改名做「肉類分割員」,感覺似乎更加專業。
7.蛋 vs 玉子
又一日本名令食物更高級的例子,香港一向直接將雞蛋叫作「蛋」,老一輩甚至會叫「春」,而在日本食物的入侵下,香港人亦開始習慣將蛋叫作「玉子」,而用蛋製作的食物如玉子燒等的售價亦相對昂貴。
8.半生熟蛋 vs 溫泉玉子
兩者其實均代表煮到半生熟,蛋黃仍然保有流心的雞蛋,惟自從將直接了當的「半生熟蛋」改為「溫泉玉子」叫法後,身價即時上升不少。有網民更指試過食拉麵時想加蛋,但因為只能加$10的「溫泉玉子」而卻步。
9.多士 VS 吐司
其實多士和吐司都是由英文「Toast」翻譯而成,不過近年有不少新式麵包店以「厚吐司」為招徠,一片吐司的售價達$20以上,令不少港人譁然。
10. 罐頭 vs 部隊鍋
韓劇的威力,除了甜到漏的戀愛劇情外,最吸引的非當地食物莫屬。每次看到劇中角色在大雪紛飛之下,吃一鍋熱辣辣的部隊鍋,的確令人流哂口水。不過部隊鍋以往其實是供部隊軍人所吃的簡易食物,故當中的食材大多比較簡單和便宜的罐頭食物,包括午餐肉、腸仔、即食麵等,也有網民笑言其實與茶餐廳的餐蛋麵十分相似。
11. 鵝膶 VS 鵝肝
鵝肝一向屬於西式貴價食物,大多需要配一小片青蘋果或薄多士以減輕鵝肝的油膩感,不過有網民就突破盲點,坦言鵝肝其實即是鵝的膶,與豬潤等同屬動物內臟,但在法國餐廳吃「鵝膶」卻升價至少10倍。
12. 雞翼 VS 手羽
連港式米線舖在東京開設首間分店後,亦將其著名的「土匪雞翼」更名為「山賊手羽」,難怪網民笑稱「日本名威啲」。
13. 大菜糕 vs 水信玄餅
日式和菓子之一的水信玄餅在早年的一段時間大行其道,大多數人吃水信玄餅都是以打卡目標為主,一顆圓形的透明波波再淋上醬汁食用,不少朋友試過後均分享指「又貴又唔好食」、「冇味」,而有網民更指出水信玄餅其實與傳統糕點大菜糕相似,不過價錢卻比大菜糕貴很多。
資料來源:港豬噢 KONG PIG 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