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廢中移民加拿大|圖片:unsplash
移民加拿大生活的理想與現實
上一次簡述過加拿大的新移民就業情況,這次再來談一下衣食住行中的各種想像與我所經歷的現實。
1. 每個城市都不同
中學時代身邊有幾位同學、朋友移民美國,當時我對美國或者外國生活的印象都是很片面,但有過兩段對話至今仍令我非常深刻 —— 我問住加州的那位朋友有沒有特別想念甚麼東西在美國吃不到或者買不到?
基本上想吃想買的都能找到啊!頂多是價錢貴一點點。就像我最愛喝的珍珠奶茶也經常喝到。其實現在甚麼都全球化,有時覺得身處全世界哪裡都沒有差很遠。
從小到大都在同一個社區長大的我那時聽後很驚訝,所以,原來在美國都可以隨處喝到珍珠奶茶?!當然現在回想起那段對話還是覺得很失禮,拜託,人家可是住在加州的Bay Area啊!
然後,那時又問另一位住在紐約的朋友有沒有開車,朋友理所當然回答道:「住Manhattan的人很多都乘地鐵不開車啊!或者只有長假期的時候會開車到別的城市逛逛。」當時聽罷還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怎麼好像跟我想像中的美國生活不太一樣?
移民加拿大後,經常會回想起這兩段對話,現在終於確確實實明白這兩位友人當時的感受。每個城市的硬件不一樣,衣食住行習慣都不一樣,並沒有說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實況,只是那時候不自覺把我自己的想像硬套在別人的生活上。
2. 比起某種食物或娛樂 掛念的是作伴的人
當然,其中有些規律還是有跡可尋。例如愈接近大城市/市中心,種族及生活文化就愈趨多元化,你想吃甚麼買甚麼幾乎都能找得到,更遑論我們都身處在一個網絡購物異常發達的年代。說起吃的方面,城市夠多元化的好處就是,就算有天心血來潮想要吃冷門的埃及菜,都可以在這裡找得到;而「加拿大的點心比香港的還要大件還要好吃」的都市傳說也倒是真的。
反而移民加拿大後,才會驚覺其實有時掛念的未必是某一種食物或者某一種娛樂,而是掛念以前吃那種東西時,或做那件事情時的氣氛和當時作伴的人。在這裡再鮮的魚都能吃得到,但我懷念的是媽媽親手煮的味道;港式卡拉OK在這裡都唱得到,但我更懷念的是一邊唱一邊與隨便都認識了十年以上的朋友說著只有我們才懂的inside jokes。
還記得到埗多倫多的第一個晚上,當時接機的親戚帶我們到一家連鎖茶餐廳吃晚飯。我當然很驚訝原來多倫多有那麼多茶餐廳,但說實話,當時其實頗為失望,我以為到外國生活必定是跟當地人一樣天天吃快餐和西餐啊!然而後來過了好些日子後,這間連鎖茶餐廳反而也成了我們會定期光顧的店,我開始明白這位親戚也許並非拒絕融入加拿大生活,而是有些習慣還是不希望完全脫離,無法完全脫離,好像只有這樣才能遏止住時而出現的思鄉病。
3. 移民加拿大不一定自駕出行
愈接近大城市/市中心,除了種族、生活文化愈趨多元化外,理所當然人口密度亦會相對提高,致使樓價租金更高,交通亦愈發繁忙。所以每當我告訴香港的朋友,我不是住在三層高有前後大花園的大房子裡,只是住在地鐵站上蓋的大廈單位,樓下不是花草樹木而是商場,繁忙時間一樣會堵車時,他們都會顯得很驚訝說,想像不到加拿大有這樣的一種生活。其實全世界的大都會生活都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你對倫敦曼克頓東京的想像如何?總有一部分可以同樣套用於這裡的一線城市。
承接上一段的對話 —— 「即是說你不在家時,我真的可以自己坐地鐵到市中心玩?真的可以不用開車?都沒有大問題嗎?」準備來探我的一位朋友一而再,再而三地確認。其實有何不可?
回歸到生活層面上,會開車的話,當然工作選擇範圍大了,選擇居住的地點更有彈性,冬天下雪時要到遠一點的地方亦方便得多,畢竟每個城市有公共鐵路的地區範圍有限。但這並不是說沒有車子就會死掉那樣誇張,而是可以按自己需要,視乎所居住的地點、人生處於哪個階段,或是工作的行業來決定車子在你生活中佔的重要程度。
有同事每天開上兩小時車上班;但亦有不少人生活和工作都在鐵路或巴士沿線,所以假日才開車、租車或召車出遊;更有可能的是,不同情況都有機會在不同階段經歷到。有朋友因為住在地鐵站附近,夫婦二人既沒有長幼需要接送,而且都在市中心上班,後來就索性把車子賣掉了。所以,大家就好好想想,如果明知道自己單身一人,又知道自己工作的行業絕大機會留在市中心的話(就好比沒有人會把金融辦公室設在新界鄉郊一樣),顯然車子並非現階段的生活必需品了。
4. 住屋大小在於人生處於哪個階段
至於住屋,以前我以為人人都只有愈搬愈大,都只想住獨立大屋。後來,我發現這個問題亦跟人生正處於哪個階段有關。例如,單身住在獨立單棟式大屋的人少之又少,租個套房或者住到地點方便的大廈裡才是佔大多數;普通核心家庭則有很多住進大單位或排屋裡,又或者租住一整層地下室;最後才是經濟寬裕的核心家庭或者幾代同堂的大家庭住到較遠離市中心的獨立屋裡。然而到年紀較大的時候,原來亦有不少人為了不想折騰整天上落樓梯,又會從排屋或獨立屋再搬回大廈單位裡。所以,若果待在加拿大的日子夠長,哪種類型的住屋其實都有機會在不同階段體驗到,這些都是我在香港時從來沒有想像過的。
5. 平嘢日用品才比香港貴 贏就贏粒糖,輸就輸間廠
要說衣食住行又怎可能不提生活指數。「加拿大物價如何?一個月生活費需要多少?」這個問題簡直是專頁裡收到的常見問題頭五名之一。答案的範圍實在太大,但是有一些客觀數據還是非常值得參考的。
例如,從有關比較各地生活指數的兩大網頁Expatistan或者Numbeo,都可以搜尋得到兩地的物價並作比較。出乎意料之外,兩個網站的數據均指香港的生活指數比起加拿大高出十到二十個百分比左右,視乎從哪一方面及跟哪一個加拿大城市作比較。
怎麼我明明覺得加拿大好像很多東西都比香港貴?細心看看就發現,許多金額較小的東西上,加拿大都是平均地貴上少許,但一去到農產品、進口牌子、汽車及住屋方面,香港則比加拿大貴上一大截,可謂「贏就贏粒糖,輸就輸間廠」。
雖然感覺還是有點不可思議,但檢視一下自己的實際生活又好像不無道理,只是平時太愛埋怨外出用膳有多貴,當我駕著比香港便宜一大截的車子時,大口大口地吃著超級便宜的新鮮有機蔬菜時,卻又視一切為理所當然。
然而,最重要其實還是應該看當地購買力 (Local Purchasing Power),因為這才是真正影響你整體生活的指標。以加拿大物價指數最高的多倫多作比較,原來兩地平均稅後收入,加拿大只比香港低0.7% ,但因為物價指數比香港低足足十到二十個百分比,結果購買力反而上升了。若果不是有這些數據的話,我又何嘗不是stereotyped了移民後的生活,認為外國就一定所有東西都比香港貴呢?
6. 別人的故事與自身經歷或有差距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上:「所以你是跟父母移民加拿大嗎?現在是不是在唐人街上班?加拿大的屋是否都很大?你家有幾千呎前後花園嗎?」—— 雖然我的答案全都是否定,但亦不排除這正是一部分人的實況。因為即便大家同樣住在加拿大,各自背景和生活亦可以大相逕庭,外人總不可能用一兩句便總結每個人所獨有的生活。
別人的想像也好,別人的真實故事也好,與你實際經歷,或將會經歷的現實可能會有所差距,而這種差距並不一定有好壞之分,可以純粹是有所不同。只是我們都應該記住,把移民後的生活想像得太單一平面化的話,只會限制了自己對另一種生活的想像。希望上記的所有分享,能讓大家至少窺看一下舊日想像以外的移民生活。
廢中移民加拿大
facebook:廢中移民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