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斌 | 圖片:溫俊鏘 | 編輯:C君(原文刊於 《Sunday Kiss》 網站)
其實每年「立秋」(2018 年 8 月 7 日)後的天氣都跟盛夏不遑多讓,因為立秋至秋分(2018 年 9 月 23 日),這段時間被稱之為「 長夏 」,人們很多時不以為意,沒有做足防暑準備,往往因而得病,所以長夏又有「秋老虎」之稱。
長夏時段生活要點:
・飲食忌辛辣肥膩、過冷、過甜之品
・帶備外衣,做到酌情增減( 要根據氣候變化,適當增減衣服)
・戶外運動後,要及時抹汗,避免著涼
・要多飲水
・保持充足睡眠
01 | 長夏易腸胃不適 淡補健脾去濕
「濕」是為長夏的主氣,人體的脾臟與之相應,脾臟特性是喜燥而惡濕,一旦受損,則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氣機不暢。
常見表現為腸胃不適,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淡無味、胸悶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腫。簡單說,即是 長夏這段時間的養生之道應該是「健脾去濕」。
註冊中醫師彭明慧指,夏季暑熱,耗傷心氣,或會出現中暑休克、氣短乏力,還會引起各種皮膚病。
在長夏季節裡,飲食應以清熱祛濕、健脾和中為主,多吃淡補食物如太子參、山藥、蓮子、芡實、百合、銀耳等等。
02 | 送夏迎秋防燥潤肺
秋夏之間仍熱,加上長夏多濕,當以健脾去濕為首任;而除了淡補外,整體上的食療可以解暑、清熱及潤肺並重, 以顧及長夏及初秋兩者,同時亦應循序漸進,因天氣而漸變。
彭醫師指,只要飲食上配合當前夏秋間的特色,便能發揮「食補」的作用。如夏天時天氣炎熱,主要以火為主令,因此夏季應進食清熱食物為主,消除熱邪。
而長夏過後,正式踏入初秋,秋為「肺金當令」的季節,故中醫又有對應「肺」而養收之說。秋天空氣水分明 顯減少,令濕度下降,氣候變得乾燥,故燥氣便成主令。
中醫認為肺為嬌臟,喜潤惡燥,所以這時的飲食應盡量少吃辛味食品,應改為多吃滋陰潤燥、生津之品,如 梨子、麥冬、百合、銀耳、馬蹄、無花果等等,以滋潤身體,助降燥氣。
03 | 秋夏之時最忌凍飲
另外,適量的凍品在炎炎夏日能起到一定的解暑降溫作用,但過多食用冷飲凍品,則會使胃腸溫度下降,引起不規則收縮,可誘發腹痛、腹瀉等病症。
再加上飲料的品種較多,多飲還會影響食慾,嚴重的話,還可損傷脾胃或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導致腹瀉或消化系統免疫力降低,「多管齊下」的凍飲會給腸胃帶來負擔。
04 | 冷熱外邪均易入侵
除了飲食外,大家或會擔心究竟會較易患上熱病還是冷病,彭醫師就認為:「夏是夏,秋是秋,疾病方面仍需視當時環 境氣候而言,冷熱病都有可能出現。」
這段日子,大家最需要留意溫差的轉變,及其轉變帶來的疾病不適,常見如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其中皮膚病如濕疹、風疹、銀屑病等等。
以下就睇睇長夏消暑滋潤的飲品及食療建議!
長夏消暑、滋潤飲品+簡易消暑食療
01 | 竹蔗茅根水
【材料】
竹蔗一斤、茅根二兩、甘筍八兩、馬蹄八兩、粟米兩條、蜜棗六粒、水兩公升
【功效】
甘蔗: 潤肺止咳、和胃止嘔、滋陰潤燥,能清、能潤,甘涼滋養。
茅根: 清熱生津、涼血止血、降壓利尿、善清肺胃積熱
【做法】
1) 竹蔗洗淨切段,再一開二;
2) 甘筍洗淨切片;
3) 馬蹄去皮,切半;
4) 粟米、茅根洗淨;
5) 將全部材料加水,大火煲滾再改用慢火煲兩小時即成。
02 | 雙果雪梨茶
【材料】
羅漢果半個、無花果四兩、玉竹一兩、沙參一兩、雪梨六個、冰糖適量、水兩公升
【功效】
羅漢果: 具有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潤腸通便之效。
無花果: 補脾益胃、潤肺止咳、利咽生津、健脾消食、潤腸通便。
【做法】
1) 將所有材料洗淨;
2) 無花果切半;
3) 雪梨去椗及去芯;
4) 將約三公升水煲滾後,加入羅漢果、無花果、玉竹、沙參、雪梨;
5 ) 加入材料再煲滾後,轉中小火熬約一小時三十分鐘即成(可放適量冰糖)。
下一頁:瞓覺攰過返工|3款食療推介 擺脫「 睡眠質素欠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