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精明的旅人,「 廉航 」二字對於我們而言一定不會陌生。但除了價格相宜之外,廉航 和傳統的航空公司還有甚麼分別? 原來在亞洲, 廉航 出現至今已有十數年,廉航 繼續發展下去的話,我們可以期望將來的 廉航 會帶來甚麼? 傳統航空公司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又會有甚麼應對方法?今天我們來科普一下吧!

廉航 vs 傳統航空 四大不同

01| 廉航 就是「除了座位以外,甚麼都沒有」

廉價航空的最大特徵非在價格低廉,而是按項收費;傳統航空的核心精神非在價格較高,而是一票全包大部分費用。

我們之所以得到低廉價格的機票,就只是因為買 廉航 的機票時,我們在買了的座位以外再也沒有其他了。選購 廉航 的機票後,由我們從家中出發到機場的一刻,直到我去到目的地的旅館,當中的每一個過程都依循着按項收費的邏輯,有形的例如出發與抵達的機場、列印登機證、託運行李、選定座位、登機方式、餐飲服務、座位間距;無形的例如出發時間、機上娛樂、機票條款、更改細則、延誤補償等等。
廉航 可在較偏遠的機場出發(以歐洲最為盛行),那代表着班次疏落的公共交通與較貴的費用;機票的割價讓你買到機票,但行李並不隨之割價,也就是航空收回成本的方式;有登機橋的泊位太貴, 廉航 多會要你搭上10分鐘的巴士再步行上機。

簡單而言,我們在網上買的就只是航班的一個座位,在此以外的每個讓我們更舒適的選擇,都是要再付出代價。換一個說法,如果我們可以抵得住誘惑,那麼我們的確能得到廉價。

02| 廉航只能飛四小時內的距離

四小時以內的短途航班之所以成了 廉航 的主調,大抵是受機型與機組人員的工作時間所限。因為,如果再飛遠一點,就可能需要準備兩組工作人員,也需要油箱更大的飛機,由 A320 變成 A330 的過程也代表倍增的座位,也更容易出現座位賣不完的情況,一切一切都代表着遞增的財政風險。
下圖羅列了由香港出發的話, 廉航 可以覆蓋到的航點。而以香港作為圈心,這些航點的共通點就是航程大概都是在四小時以內,大概就是 3,000 公里的距離。

而在 廉航 的航點以外,我們還有一片廣闊的世界在等待着我們的探索。而要去到這些地點,大抵就只能依靠傳統的航空公司。
以上的都是理論,但現實的世界並不能用二元分論來解釋,所以我們還是來看看現實的例子吧。

 03| 廉航不一定最平!花時間找找看吧

大眾普遍覺得三數小時的短途航程迫一下也沒有所謂,所以會為了低價而選乘廉航。傳統航空公司的短途航線業務也因此受到了打擊。因管理不善,而從全球最佳航空公司排名榜節節下跌的「國泰航空」也是個例子,早前也因為載客率的下滑,取消了旗下港龍航空的「香港-廣島」的直航航線,只剩下香港快運獨市經營這航點。

傳統航空也有優惠價格

傳統航空公司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既然乘客看重低價,那麼倒不如模仿 廉航 的經營模式,在原有的航班中劃出一堆座位以 廉航 的邏輯營運,當中票價所包括的就只是座位,不包行李餐飲的機票。這樣的做法在歐美很常見,英航就是其中的例子。而在亞洲也慢慢起了變化,例如中華航空也效法了這模式,有推出「樂Go」這產品來應對廉航 。

04| 廉航有可能直飛北海道?

四小時可以觸及的旅遊地點有限。以香港快運為例,假若我們對一半的航點感興趣,以一年去個三、四次旅行的頻率計算,三數年間就可以去完圖中的航點,也因此有了開拓更多航點的需要。

A320neo 和 B737 MAX 也是應運而生的設計。比起 廉航 常用的上一代機型- A320 和 B737,新的型號保持了相若的載客量,但又因為用上更先進的引擎,所以同樣多的油量,卻能走得更遠。(咦?)
因此,我們可以期待的就是那些需要五小時航程的航點被納入 廉航 的覆蓋範圍。好,我知道這帶說得太複雜,翻譯成人類語言與圖像的話,五小時航程的航點大概可以是這些(注意,就只是可以設立航線,但不代表一定要這樣做)。

好了,這大概就是廉航和傳統航空的分別了,謝謝你有看到這裏,希望沒有把你悶倒。隨着Airbus 即將向香港快運交付新一批的 A320neo,就讓我們一起好好期待下一波的發展吧(遠目)!

下一頁:想坐得舒服就唔好坐 廉航 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