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常常會跟別人說:「我很喜歡動物,所以,若去旅行的國家有動物園,我一定會編入行程內。」

我們日常看過最多活生生的動物,就是雞檔裏等待被屠宰的雞鴨、魚店等待被屠宰的魚類,以及寵物店等待被買回家的寵物⋯⋯

動物園看的,不是真正的動物

當然大家都知道,這些都不是牠們的本來生活。於是我們會到動物園,想進一步了解動物們的生活。

但是,園內看到的只是動物們沒有奔跑、沒有獵食,大多只是躺着或站着發呆⋯⋯

最近我計劃去南非野生動物園的行程時,看了很多關於這些野生動物園的文章,開始讓我思考人類與動物的微妙關係。

(一)保護族群基因 動物園殺死長頸鹿

2014 年,丹麥哥本哈根動物園殺死了1隻兩歲的健康長頸鹿Marius,並將其屍體在公眾可以圍觀的情況下進行解剖,然後餵給獅子。

園長Bengt Holst理所當然地受到各界抨擊,他解釋這樣做是為了令長頸鹿的基因能健康成長。

「長頸鹿的繁殖計劃」

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EAZA),是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組織,在全球41個國家擁有超過340個成員,負責管理歐洲瀕危物種計劃。而他們的確有個長頸鹿的繁殖計劃,維持稀有的長頸鹿品種數量。

野生雄性長頸鹿在18~24個月時,便會離開原本的族群建立屬於自己新的族群,否則牠們會近親繁殖,雄性之間會為了繁殖競爭產生打鬥行為。

兩歲的Marius,開始與父親進行激烈對決,表示Marius需要自立,自建群體,但動物園並沒有足夠的空間讓牠建立新的族群。於是園長決定要為牠找個新的家。

品種數量飽和 「不得不進行的殺害」

令Marius步向死亡的有幾個原因,第1個是,Marius並不夠強壯建立一個新的族群。而且牠的品種數量已經達到安全水平。

雖然英格蘭有動物園表示願意收留牠,也有人用高價想將牠買下。但由於英格蘭該動物園已擁有血緣相近的兄弟,在EAZA聯盟的其他動物園中,品種數量已達飽和,長遠對於動物園整個族群發展不利。

園長亦試過跟非聯盟的瑞典動物園接洽,但瑞典動物園表示有可能將Marius轉賣到馬戲團或私人遊樂園。

安樂死後公開解剖「讓動物園運作回歸自然」

園長覺得這樣對Marius會更加慘,最後決定讓 Marius 安樂死,並向來動物園的公眾上1堂生物課,公開解剖牠的心臟,並解釋牠的心臟重達12公斤,這樣才能讓血液流動到5公尺高的地方,也就是牠的腦袋。

園長解釋,現實是殘酷的。在大自然,很多種類的動物都會因為跟族群打鬥輸了,而被逐出族群,然後死亡。園長說這樣做只是讓動物園的運作回歸自然。

(二)《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

日本一套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敘述小學老師和學生養一隻豬,約定等豬長大後送去屠宰場,學生們要把牠的肉吃掉。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以及認真對待每天吃到的肉的來源⋯⋯

到了屠宰當天,所有學生都看到小豬被抓走的過程,掩面大哭。幾日後,送回來的已是煮熟了的豬肉片。這樣的「真實教育」是對還是錯?有人說對小學生太過殘忍,但是,當他們長大成人後,已經對每天所吃到的肉麻木了,到那時才作類似的教育還有用嗎?

後記:
以上兩篇文章,都令我們重新定義動物與人類的關係。日後我們到動物園看到牠們以可愛姿態高呼「好可愛~~」的同時,請先思考一下,這樣做,真的能了解牠們嗎?想認識動物,不是應該在牠們真正成長、生活的地方去了解嗎?

延伸閱讀:「金槍魚死亡事件」魚類專家分析:閃燈非禍端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