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近來備受網民關心,事關日本知名漫畫家竜樹諒(Tatsuki)的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當中提及到2025年7月日本將會發生大地震,屆時日本、香港、台灣將會合併在一起,由於竜樹諒有不少預言已經成真,因此令網民非常擔心災難會成真。近日,日本最新研究發現,東京灣北部海底出現密集的「海底山」,可能是導致地震頻繁的關鍵因素,甚至可能會引發規模達7級的首都直下地震!

日本地震 日本最新研究發現,東京灣北部海底出現密集的「海底山」(圖片來源:istock)
日本最新研究發現,東京灣北部海底出現密集的「海底山」(圖片來源:istock)

日本地震|東京灣海底驚現「海底山」

綜合日媒報道,東京科學大學地震學教授中島淳一的最新研究發現,東京灣北部地下出現多座隆起的「海底山」地形結構,恐怕會對東京首都圈構成巨大威脅。中島教授分析由2000年至今日本當地及周邊地區的地震數據,發現東京灣北部在25年間已發生過約8,000次地震,震源分佈在一個直徑約20公里、深度約60-70公里的圓形區域,目前該區域正沿著菲律賓海板塊及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傾斜延伸,然而前者的傾斜角度比太平洋板塊的沉入角度更為陡峭,顯示出板塊上有隆起處;及後透過觀測發現,這些隆起位置與關東近海的「海底山」規模相似,推測是為求密集的「海底山」,而當「海底山」沉入之際會積聚應力,繼而導致地震異常頻繁,並形成「地震巢穴」。

日本地震 中島教授分析由2000年至今日本當地及周邊地區的地震數據,發現東京灣北部在25年間已發生過約8,000次地震,震源分佈在一個直徑約20公里、深度約60-70公里的圓形區域。(圖片來源:NHK News 影片截圖)
中島教授分析由2000年至今日本當地及周邊地區的地震數據,發現東京灣北部在25年間已發生過約8,000次地震,震源分佈在一個直徑約20公里、深度約60-70公里的圓形區域。(圖片來源:NHK News 影片截圖)

日本地震 透過觀測發現,這些隆起位置與關東近海的「海底山」規模相似,推測是為求密集的「海底山」,而當「海底山」沉入之際會積聚應力,繼而導致地震異常頻繁,並形成「地震巢穴」。(圖片來源:NHK News 影片截圖)
透過觀測發現,這些隆起位置與關東近海的「海底山」規模相似,推測是為求密集的「海底山」,而當「海底山」沉入之際會積聚應力,繼而導致地震異常頻繁,並形成「地震巢穴」。(圖片來源:NHK News 影片截圖)

日本地震|東京灣「海底山」 恐爆7級首都直下地震

中島教授表示,這個充滿海底山的「地震巢穴」可能會持續引發地震,並警告如果此區域發生大規模斷層破裂,恐會引致規模達7級的「首都直下地震」,甚至可以堪比1896年的明治三陸地震。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亦曾對此作出評估,估計未來30年內發生規模7級以上「首都直下地震」的機率高達70%,而首都直下地區包括東京、千葉、埼玉等首都圈。

日本地震 這個充滿海底山的「地震巢穴」可能會持續引發地震,並警告如果此區域發生大規模斷層破裂,恐會引致規模達7級的「首都直下地震」。(圖片來源:NHK News 影片截圖)
這個充滿海底山的「地震巢穴」可能會持續引發地震,並警告如果此區域發生大規模斷層破裂,恐會引致規模達7級的「首都直下地震」。(圖片來源:NHK News 影片截圖)

日本地震 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亦曾對此作出評估,估計未來30年內發生規模7級以上「首都直下地震」的機率高達70%,而首都直下地區包括東京、千葉、埼玉等首都圈。(圖片來源:NHK News 影片截圖)
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亦曾對此作出評估,估計未來30年內發生規模7級以上「首都直下地震」的機率高達70%,而首都直下地區包括東京、千葉、埼玉等首都圈。(圖片來源:NHK News 影片截圖)

日本地震|政府和科學界應對措施

中島教授表示,研究有助於鎖定未來可能發生大地震的高風險區域,呼籲加強監測及提早擬定防災對策;而目前日本氣象廳與相關研究機構正密切關注東京灣地下活動,以提供更精確的地震預警。

日本地震 中島教授表示,研究有助於鎖定未來可能發生大地震的高風險區域,呼籲加強監測及提早擬定防災對策。(圖片來源:NHK News 影片截圖)
中島教授表示,研究有助於鎖定未來可能發生大地震的高風險區域,呼籲加強監測及提早擬定防災對策。(圖片來源:NHK News 影片截圖)

日本地震|泰國命理師Plai師傅曾預言 日本海底火山會爆發

值得一提是,泰國命理師Plai師傅曾預言日本將有火山爆發,不過非富士山火山爆發,而是一座海底火山會爆發,不過這次爆發的破壞程度低於311大地震,又言「就算7月唔爆,8月都會爆」

日本地震 泰國命理師Plai師傅曾預言日本將有火山爆發(圖片來源:YouTube@胡慧冲遊泰國)
泰國命理師Plai師傅曾預言日本將有火山爆發(圖片來源:YouTube@胡慧冲遊泰國)

圖片來源:istock、NHK News 影片截圖資料或影片來源:原文刊於新假期